一、飼料因素
1.缺鈣 產蛋雞需要大量的鈣來形成蛋殼,日糧中缺鈣會產薄殼蛋或軟蛋。1只雞每天采食50克~70克飼料,雞對飼料中鈣的利用率僅60%,單靠飼料中的鈣是不夠的。所以在雞配合飼料中應添加3%~4%的貝殼粉以補充不足。
2.缺磷 磷對雞的骨骼、蛋殼和體細胞的形成,以及對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鈣的利用有重要作用。尤其母雞需要更多磷,因為蛋黃中含有較多的磷。雞日糧中磷的需要量為0.6%,其中有效磷應含0.5%。所以飼料中須加1%~2%的骨粉或磷酸鈣,以補充鈣磷不足。
3.鈣磷比例不當 不論是鈣多磷少或是磷多鈣少,對雞的健康、生長和產蛋及蛋殼質量都會產生不良影響。一般日糧中鈣、磷比例應以6~8∶1為宜。如二者比例不當,將導致產薄殼或軟殼蛋。由于雞蛋殼的鈣化主要發(fā)生在頭天晚間,所以應適當延長傍晚采食時間。因此,每天傍晚給雞補喂貝殼碎粒或骨粉,能提高蛋殼質量。
4.缺乏維生素D 即使日糧中鈣磷充足,也會使鈣、磷吸收和代謝作用產生障礙,導致蛋小、畸形、殼薄和軟殼,產蛋量和孵化率下降等。所以,獲得維生素D最經(jīng)濟有效的辦法是讓雞多曬太陽,使皮膚和羽毛含有的7-脫氧膽固醇,經(jīng)紫外線的照射后轉化成維生素D3而被吸收利用。生產中一般在日糧中添加維生素D3。用魚肝油作為日糧中維生素D的補充劑和維生素D缺乏癥治療藥物,可獲得滿意效果。
5.添加劑使用不當 合理使用添加劑,能提高產蛋率和蛋殼質量。但目前我國使用的各種飼料添加劑中所含成分大不相同,必須根據(jù)雞群情況從中選擇適合的添加劑,并掌握好合理用量。
6.飼料霉變 飼料因保管不善而發(fā)生霉變,喂雞后致使雞的肝臟、腎臟等被黃曲霉素侵害,從而破壞了維生素D在雞體內的代謝,導致雞的體重減輕,飼料報酬降低,抗病力差,產蛋量減少,蛋殼變軟。因此,要妥善保管飼料,以防發(fā)潮霉變。
二、管理因素
1.雞舍溫度 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蛋殼質量。氣溫高于32℃時,雞體散熱困難,食欲下降,采食量減少;長期高溫會破壞雞體的營養(yǎng)平衡,引起代謝改變,使雞的甲狀腺機能下降,導致雞體內鈣量不足,易產薄殼或軟殼蛋。氣溫低于-12℃時,雞采食量會減少,蛋殼也會變薄。因此,夏季應通風降溫,冬季要防寒保暖,使雞舍內溫度保持在15℃~25℃之間,并根據(jù)季節(jié)調整產蛋雞日糧中能量、蛋白質、礦物質的濃度,來提高產蛋率和蛋殼質量。飼料中添加0.5%~1.5%小蘇打混飼,可提高蛋殼強度,大大減少薄、軟殼蛋。冬季日糧中添加0.5%~1.0%辣椒粉,以使雞增熱,提高抗寒能力,同時增加供暖。
2.通風不良 雞舍通風不良,造成氨氣濃度過高,則引起呼吸性氨中毒,使雞體內失去較多的二氧化碳,致使形成碳酸鈣的碳酸根離子不足,影響對鈣的吸收,從而引起產薄殼蛋。所以,雞舍內要通風換氣,及時清理糞便,防止氨氣濃度過高。
三、生理性因素的影響
1.遺傳因素 不同品種的雞,蛋殼質量不同,如土種雞蛋殼較厚,外來品種雞蛋殼較薄,易破。所以,可用選種手段提高品種的蛋殼厚度,減少破蛋率。
2.產蛋時間 一般雞場上午8時左右飼喂,白天血鈣濃度高,蛋雞在成蛋過程中鈣的分泌量充足,所以一般下午產的蛋殼較厚。而上午10時前產的蛋通常是在夜間形成的,夜間母雞多處在休息狀態(tài),采食量很少,血鈣濃度較低,所以上午產的蛋一般蛋殼較薄。
3.連續(xù)產蛋 母雞在較長時間內連續(xù)產蛋,易導致生理機能衰退,常使蛋殼變薄或產軟殼蛋。所以,提高飼料質量,增加動物蛋白質飼料,并常曬太陽,加強飼養(yǎng)管理,促使蛋雞盡快恢復生理機能,才能確保雞群正常產蛋。
4.甲狀腺機能失調 雞體內甲狀腺機能失調,會嚴重影響鈣的吸收利用,從而產薄殼蛋或軟殼蛋。喂3天~5天甲狀腺素片能很快使蛋殼變硬。
5.換羽 母雞換羽期間生理變化較大,也會使蛋殼變薄,破蛋增加。因此在換羽期要用整粒大麥供雞自由采食3天~5天,可加速人工換羽,很快恢復產蛋并提高蛋殼質量。
6.年齡影響 一般較老的母雞生的蛋較大,但蛋殼相應較薄。因此,一般蛋雞喂養(yǎng)2年為宜。
四、疾病與藥物的影響
雞傳染性氣管炎、雞新城疫、雞白痢、腸炎,以及破壞生殖系統(tǒng)的其他疾病,也會使雞產薄殼蛋或軟殼蛋。為了預防疾病,須按免疫程序及時接種雞新城疫疫苗、雞傳染性氣管炎疫苗、產蛋下降綜合征疫苗、禽霍亂菌苗等;定期服用驅蟲藥。雞群密度過大,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不良和受驚嚇等,均可導致雞產薄殼蛋或軟殼蛋。因此,雞群在產蛋期間,應盡量避免各種不良應激因素的發(fā)生,以保證產蛋質量和經(jīng)濟效益的提高。 |